艺术修养达自然精妙,是艺界化境;领悟禅理以身作则,是佛家化境;由我而起无我而终,是藏家的化境。
“万里长城依旧在,祗今不见筑城人。”郑板桥这两句诗(记不确切,意思无误)是劝人勿为名利所累。人生苦短,百年一瞬,一切都要看开些才好。这话跟收藏人来说,是否有些风马牛呀?不是,因为有些收藏人以占有为终极目的,这就容易膨胀其占有欲,终使其走火入魔,进入不化之境。
何谓化境?《兰亭序》中有四个字:“暂得于己”。心解神领此四字者,可达化境。也就是说,有此心态,你收集藏品就能掌握好火候,不强而收之,不夺他人之好,看重的将不是自己是否占有,而是物本身存在之美,又因其存在而感受到我中华民族之美。对于个人来说,得又如何?失又如何?
大收藏家张伯驹以及收藏世家朱家、吴祖光诸先生,都无偿地把自己或家藏的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,每家的藏品价值都会超过亿元。这些高智商的学问人,都是特别喜爱文物、热衷艺术的,他们活着也需要钱。但,他们却把无价之宝都贡献给了自己的民族。
有人说,这是他们怕什么什么的,这真是以小人之心看问题。要知道,这几位先生捐献时,他们的情况都是如日中天,无任何压力。反之,其后的坎坷遭遇,证明了他们从来不怕压力。
这些先生的行为,即已达无我的化境。眼中所见,心中所思,只有民族和祖国。
反观某些人甚或某些单位,他们把持着一些藏品或资料,自己不研究,也不许别人碰,惟恐别人出成果。这些人其实是很可叹可怜的。
收藏人的光辉与成就,在于他当藏品暂得于己时,能够充分爱护它(保管),品鉴它(感受民族文化之美),研究它(作出成果以利民族再发展)。此时你尚处于有我阶段,但它应是积极的“有我”,其后随着素养与悟性的提升,终会明白我之所有乃全民族所有,我无一物,生带不来、死带不走。你所爱之物、之文化是存在于民族大家庭之中,代代延续、代代发展。你在有我那个阶段,只应是肩负起你应尽的社会责任。
对于那些热炒收藏的人们,对于那些以为收藏就是有钱有闲的人之娱乐的人们,对于那些把收藏只作为投资、期待因此而发财的人们,是否应该认真严肃地考虑一下收藏的本质呢?是否应该多从民族利益、国家利益多着想呢?导向正确才会减少我中华文物的流失,才不会使中华文化走向弱势。